“复议”北京中考“加分”
“海淀区考生成绩每相差1分,会相差150个排名。”多名要求改变加分政策的海淀区考生家长估测。
几天以来,942人规模的QQ群一刻也没闲着,这是一个北京中考[微博]家长群。家长们还在策划一场规模更大的递交签名活动。
“我们要求公布并按照考生的裸分排名。”学生家长邵青说。最近的“录取季”里,黑龙江、辽宁、河南等地纷纷出现高考[微博]加分造假案例,但北京的中考家长们指向了另一个层面,“我们认为中考加分政策本身不合理”,邵青说。
2010年至2014年,北京中考报考人数由10.2万下降到8.9万,加分人数却从9000余人上升至15786人,占报考人数比例从8.9%增为17.7%。
“1分150名”
邵青的女儿今年中考考了540分,这比她“一模”的分数多了5分。“一模”——即第一次模拟考试成绩是考生填报志愿最重要的依据,535分的“一模”成绩,让邵青的女儿在海淀区排到了600多名,“可以冲击人大附中,101中学基本没问题”。
但540分的中考分数排名,让邵青吓了一跳,2826名。这意味着女儿只能考上八个志愿中的第七志愿,市重点不仅成了泡影,还差点无学可上。
邵青觉得,造成排名滑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今年试题难度降低,二是自己的女儿没有加分。
“今年的分数太毛了。”7月11日,来自海淀、朝阳、东城、西城等地中考考生家长向记者估测,今年的中考成绩比往年要高出20分左右。
今年年初,北京市中考招生推行新政,取消了“推优”、高中择校等政策,连同考题难度的降低,被家长们认为是推动高中录取均衡化的措施。
但考题难度降低带来了另一个结果——考生成绩差距缩小。多名海淀区考生家长告诉记者,他们估测,海淀区考生成绩每相差1分,会相差150个排名。这意味着,加分对成绩排名会产生决定性影响。
邵青女儿的540分排名2826,另一名海淀区考生家长告诉记者,她的孩子考了534分,排名3762名,两人相差6分,排名分开了936名。
北京中考招生加分大致分为几类:少数民族考生、台湾籍和华侨子女;文艺、科技、体育特长生,市三好学生;相关军人和武警官兵子女;符合部分条件的见义勇为者子女等。其中最少的可以加5分,最多可以加20分。
“这意味着,和我女儿同样分数的少数民族考生加5分后,比我女儿的排名会提前750名,这甚至是两所高中招生人数的总和”,邵青说。
超过3名以上海淀区考生家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北京考试院网站上公示了全部加分考生名单,通过逐个统计,他们发现今年海淀区17985名中考考生中,竟然有1137名少数民族考生,占到该区全部考生的6.3%,而整个北京市2014年中考少数民族考生的总数是5516人。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14年北京中考加分考生所占到报名人数的17.7%。加分人数排前三的区县分别是海淀、西城、东城,对应为3459人、1891人、1611人。
与2010年北京首次公布中考加分考生名单相比,今年的加分人数为15786人,上升了将近6000人,而报名总人数下降了1.3万。
按照北京市考试院网站上的相关文件,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只需“考生填写由本校发放的《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加分审核表》后,持户口簿由所在学校办理资格审核手续”。
这被未加分考生家长认为不公平,邵青拿出一份《教育部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其中少数民族考生加分被限定为“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
邵青女儿班上有6名同学得到了5分的少数民族加分,“这些少数民族考生从小学就开始在北京上学,和其他同学获得了一样的教育资源”,她认为北京地区的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并不公平。
而《教育部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被他们认为相对合理,其中规定,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市常驻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是4.1%,“显然北京市不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邵青说。
“加分未被法律禁止”
除了1137名少数民族考生,邵青还告诉记者,海淀区还有900多名文艺和体育特长生,获得了5分加分。在这个942人的中考申诉加分QQ群里,曾出现这样的消息,“某某学校的特长生一律颁给8、9年纪学生,就是为了中考加分”。
特长生加分甚至助推了一些产业的发展,比如北京市跆拳道俱乐部的发展。根据中国跆拳道协会网站数据,2011年时,北京市有个人会员28000多人,位列全国第二。每年一度的“贻协杯”,2008年北京有1092人参加,但2009年却只有743人参加,到了2010年更是只有345人参加,“这是因为2009年和2010年,参加‘贻协杯’比赛不享受加分”,相关人士说。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们估测,加分考生人群集中在中高分数段,这令本已突出的重点学校之争更加白热化。甚至有细心的家长发现了一些加分的“反常”,比如首都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竟然没有一名体育特长生,妙峰山民族学校也只有1名少数民族考生报考。
加分的依据何在?记者检索发现,其只是每年发布的做好当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中予以规定,《通知》由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发布。
至于更高位阶的文件则付之阙如,《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只是规定,“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及其评定过程”,并未涉及中考。
“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关于中考加分的法律法规”,北京市律协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法大律师事务所郝剑锋说,“加分并不在法律禁止之列”。
“中考和高考加分是被行政机关所主导,多年来滋生了很多加分特权”,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熊丙奇[微博]告诉记者。几年前,各种“奇葩”的中考加分政策分布于全国,比如2008年深圳市规定金融高管子女可享受中考加分,还有地方规定纳税大户子女可享受加分。
2009年时,中国人民大学[微博]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张卫国曾撰文分析,我国目前基于父母身份给中高考考生加分的各种政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补偿性加分政策,加分对象主要是烈士子女。另一类是特惠性加分政策。这类加分政策是因特殊时期、特殊地区或特殊部门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福利性特点。加分对象主要包括金融高管子女、纳税大户子女、高校教职工子女、博士子女、海归子女、省级以上优秀专家子女、高科技人才子女等。
面对未加分考生的不满,据《京华时报》报道,7月11日,北京市教委回应称,加分政策在中考之前已对外公布,每项加分政策都有相关政策依据。如家长对具体加分考生存在质疑,可进行实名举报。
“其实我心里很清楚,赶在7月20日录取结束前改变结果几乎没有希望”,邵青告诉记者,她转而寻求另外的诉求——公布所有考生未加分前的排名。“我只想让自己的孩子看到依靠自身能力所达到的真实水平,让她在以后的学习中重新找到信心”,她说。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