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河北教育 中考 正文

从书本走向社会 中高考改革倒逼语文教学革新

时间:2015-07-13 20:30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清华附小的学生在上语文课。中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以及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重视,进一步倒逼了语文教学方式的革新。记者李飞摄

  “教材内容没意思;学习方法枯燥乏味;文言文最难学;越往高年级越不爱学语文……”近日,新京报教育周刊针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做了调查,语文课让很多学生“又爱又恨”。

  语文应该学什么?语文课应该怎么教?是由来已久的话题。业内人士指出,今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呈现出三大新气象:突出以考生为本的理念,为考生展示自我提供更广的平台;坚持“能力、文化”双重立意,考查更为全面、宽广、灵活;突出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倡导阅读经典著作。

  对此有专家表示,通过今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可以看出,围绕高考的各种改革在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要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

  记者了解到,中高考改革也在倒逼学校语文教学的改革。有教师表示,过去教师只要踏踏实实把教材教好就行了,但现在,如果一个学生的语文功底不好,或者老师讲课时只局限于讲教材的话,学生在高考中肯定不能展现出很好的成绩。

   “神题”迷晕学生

  7月1日上午,北京市第九中学举行了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高一学生武泳鑫拿到试卷后,被现代文阅读的试题雷倒了。

  《出神》这篇文章讲述了大禹治水后,回到家中幻想自己变为一棵树,醒来发现自己下半身真的变成了树木,头上也长出了树冠。

  “这篇文章比我们平时考试的阅读文章都要短,大约1000字。”武泳鑫说,这篇文章内容十分新鲜,但又很奇怪,觉得文章将传说故事新编,注入自己的想象,“我只是能够将情节读懂,却读不出任何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大意。”

  让武泳鑫微微懊恼的是,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此类文章,所以读文章时一头雾水。通读几遍也掌握不了文章的中心和写作目的,只能直接去做题。武泳鑫说,做题时基础知识的问题较为简单,由于文章情节不难懂,所以有关文章情节的题也能做出。但在做赏析题时,只能通过猜文章主旨来答题,后面关于文章内容理解的题目就更加难答,所以后面几道题的答题思路也比较混乱。

  考完试后武泳鑫与同学交流时,同学们也都表达了相似的想法,普遍都表示读不懂文章,做题做得比较糊涂。

  对于学生的反应,北京市第九中学高一语文教师单玉坤表示,这反映出学生平时的阅读量还不够,人生经历也比较少,让他们去理解这样一篇文章确实比较难。“这篇文章内涵比较丰富,出题者的目的是想锻炼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

  单玉坤说,这次期末考试试题也是朝着高考改革的趋势发展,目的是锻炼学生思维深度。“学生一开始可能达不到所要求的深度高度,需要时间和实践慢慢进行训练。”

  大量阅读题取代细碎考试题

  这种考试的变化不仅仅在石景山区有所体现,在其他区县中也都一一呈现出来。今年东城区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中,100分的卷面,有50分是现代文阅读,“至少在题目的选择上,有大量的阅读题出现了,不像过去是一个小题一个小题出现。”

  东城区骨干教师、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长蒋欣表示,这种出题模式加大了阅读量。据她透露,这次期末考试中,出现的三篇文章全是古文,“从卷面上讲,基本上没有纯现代文出现。考查的就是学生的文学底蕴。”蒋欣说,他们感觉,现在光靠理性思维已经做不了语文试卷了。

  不仅中学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变化,现在从小学开始,教师们已经在开始尝试改变教学风格。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现在的语文课程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国家规定的课程只占学校整体课程的一部分,学校还开设了阅读课程和应用表达课程。该校教学副主任任敏表示,比如现在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说明文单元教学时,学生不仅要掌握学习说明文的方法,还要体会掌握方法的好处。任敏说,以前老师讲课是就教材教教材,现在老师则要掌握对不同教材的钻研和把握能力。任敏表示,现在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在课外多读两篇文章,而是对语文学科体系的全面的掌握。

  语文教学经历三次大的变化

  东城区骨干教师、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长蒋欣至今已经有20年的教学经验,对于语文教学的变化,她总结为有三次大的变化。蒋欣记得,最早的时候,也就是在1995年到2000年之间,高考语文的考试还比较死板,把选择题作为主导,并不考查学生的文学性。“120分的试卷,有将近70分都是选择题。”蒋欣说,那个时候人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是把其当成一种工具,削弱了语文的文学性。“当时考试出的题跟课后的作业题密切相关,老师只要把课后教参的几个题教给学生就算完成了任务。”

  2000年左右,京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开始有了变化,加入了一些文学性的作品。“比如诗歌就变成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等。”蒋欣说,这个阶段,强调语文课是应用类和文学类并重,试卷中选择题开始弱化。出现了诗歌、散文等题型,“但这个阶段的散文、诗歌政治味比较浓,很多试题都是在哲学上较劲。”蒋欣说,那个时候的作文题辨证思维比较强。

  蒋欣发现,之后的2009年至今,尤其是最近三年,语文课的文学比重越来越强了,开始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诸子百家等。对此,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褚宏启也表示,现在高考愈发重视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命题愈发重视对价值理念的考查。像高考语文学科,通过加大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通过加大阅读文本长度和增加作文题目选项等,实际上都在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要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

  改革引导教师备课博采众长

  语文中高考改革方向的明确,也进一步倒逼学校语文教学的改革。

  蒋欣说,过去教师只要踏踏实实把教材教好就行了,不用给学生补充大量的课外知识,学生也能够考一个不错的成绩。但现在,如果一个学生的语文功底不好,或者老师讲课时只局限于讲教材的话,学生在高考中肯定不能展现出很好的成绩。“现在的考试越来越考查学生的文学底蕴和文学功底了。”

  蒋欣说,现在教师备课已经不能局限于课文、甚至不能局限于教参了,必须做到博采众长,“比如一篇文章中不能局限于字面上的字词,应该从思想的深度上进行挖掘,要弄清楚,这篇文章跟我们当代社会有什么联系。”

  蒋欣说,如果现在老师还停留在过去“把题教会了,让学生写模式化的东西”,教师本身就是落后的。

  对于教学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教学副主任任敏表示,这种变化对现在老师课下所用的备课时间提出了挑战,“过去老师一周背教材上的三篇课文,就可以把一周7课时的语文课上完了。但现在,7课时要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老师要背的不仅仅是三篇课文了,而是要把10多篇的课文进行整合。”任敏说,现在语文教学的改革,其实也是培养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1] [2] 下一页

相关新闻: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考改革将带来哪些变化

中高考改革语文培训升温 你对语文有多重视?

青岛中考改革方案出台 暂缓实行完全等级制

深圳中考新方案 应试体系大变革

倒逼中高考改革:大师出手中高考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