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拟不分文理减少科目 重点考语文数学(2)
焦点2
如何改革高考科目?
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
据刘利民介绍,考试招生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础,就是统筹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各自的功能定位。
改革高考科目,包括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等方面。增强考试内容的综合性,侧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外语科目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刘利民表示,要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需建立在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
解读:“会考搞得好的话,有些科目就可以不用放在高考里面了。”袁振国解释,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应突出重点,考查语文、数学等最能反映知识重点的科目,而其他一些科目,可以在会考成绩中有所展现。
袁振国认为,不分文理设置考试科目是方向,具体办法是需要探索的。目前教育部正组织专家进行技术研究,而怎样减少高考科目也需认真研究,保证既突出考查重点,又能全面检验考生的知识水平。
焦点3
如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如实记录学生表现作高校招生参考
《决定》中提到,要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刘利民表示,关键一点在于,要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如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个班学生这么多,怎么评出一个优良中差?”刘利民说,按现在有些地方实行的办法,就是写实性的,“这个学生做了什么,学了什么,做了什么公益的事情,记录下来,给招生院校作为一个参考。”
刘利民表示,教育部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公示等诚信机制,确保材料真实可靠。
解读:袁振国也认为,国内的综合素质评价确实非常薄弱,如要改善,最好从比较有把握、操作性较简单的地方入手,比如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果,“学生发了什么文章,做的活动到底有什么具体收效等等。”
前一页 [1] [2] [3] 下一页前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