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河北教育 高考 正文

高考改革方案炼成记:未实现招考分离留遗憾

时间:2014-09-15 11:16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9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历时三年多起草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高考(微博)改革正式掀开面纱。

  依照《实施意见》规定,本次改革的目标是在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具体而言,就是要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改革。”在国新办的发布会上,教育部(微博)副部长杜玉波用“四个最”来概括这次改革。

  自高考改革方案开始草拟,迄今已三年多的时间。回望整个方案的出炉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如杜玉波所言是场“最复杂”的改革;而原方案中“招考分离”部分的内容在政策出台的最后关头被拿掉,亦成为多位参与方案起草的教育界人士最大遗憾。

  先改考试还是先改招生,是否应赋予高校更多招生自主权,竞争式考试(语数外统考)与达标式考核(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如何协调?

  上述问题,在刚刚公布的《实施意见》中并没有给出直接答案。决策层将更多的改革空间赋予地方试点,浙江和上海两地将承担着让另一只靴子落地的重任。

  一波三折的起草历程

  对于这份新近出炉的改革方案,有熟悉整个起草过程的相关人士称:“用‘一波三折’来形容毫不为过。”

  本次高考改革源自2010年,当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称“《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在这份被视作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清晰地勾勒出高考改革的基本路径:

  “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彼时,决策层已将高考改革看作是短期内能够抓出效果且又具牵一发而动全身意义的关键举措。此后,高考改革步入快车道。

  2011年2月,教育部召开年度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布置当年教育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明确提出:“进一步推进高考改革,年内完成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制定工作。”

  这是教育部在高考改革层面首次提出一个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但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当初这个“年内完成”的表述,却遭频频跳票。高考改革推进的难度,远超主事者想象。

  为配合改革启动,2012年7月,教育部还专门成立了由教育、科技、经济、法律、管理等领域26名专家组成的“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整体设计和评估论证,以确保改革的科学性和公信力。委员会中,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亲任主任委员,委员中则不乏杨福家、钟秉林、顾明远、孙家栋、柳传志、高铭暄这样的社会知名人士。

  经过起草团队的紧张工作,一份关于高考改革的方案被递交到教育部领导案头。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方案递交上去后,由于改革力度颇大、有“四处出击”之嫌,被要求“推倒重来”。再加上此后中共十八大召开、中央政府换届等大事件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高考改革方案的拟定陷入了半停滞状态。“会也没怎么开,大家都在等待吧。”有参与到方案起草的内部人士透露。

  中共十八大后新领导人登台,各领域改革进程遂逐渐加速。作为教育改革中的“重头戏”,高考改革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亦表态,招生考试改革属于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加快推进。

  自此,高考改革被重新推上轨道。但值得回味的是,此时的方案起草思路,已从过去的聚焦高考改革,变为一个覆盖更广范围的考试招生改革整体方案。

  在决策层看来,宽口径的考试招生改革,其改革逻辑,向下可倒逼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就近入学制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制等基础教育改革环节;向上可探索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方面迈出新步,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随着方向的厘定,起草进程颇为顺畅。

  2013年12月,教育部网站发布消息称,教育部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制定完成,将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制度,在总体方案的框架下,还将陆续出台包括小升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和高考改革办法等多个配套实施意见。

  据分管基础教育的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介绍,按照改革方案,未来将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教育部官员甚至公布了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2014年上半年,国家发布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

  然而,不幸的是,主管部门的承诺再次跳票。推迟至2014年9月4日,这份起草数年、几易其稿的《实施意见》,才最终得以正式颁布。

  “这次是赶在下课铃前推出来的。”前述熟悉整个起草过程的相关人士称。

  因为按照考试改革“三年早知道”的要求,以及2017年正式启动改革的整体框架,今年的9月1日新学期开学,应为文件出台的截止日期。

  从“公平”到“育人”

  “最近4月和7月份的稿子我都有,我很早就看过,也写过一些内部文章。可真正方案出来后,突然觉得没那么多激情再说什么了。”有熟悉整个起草过程的相关人士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最后出台的文件,跟我们之前看到的文件差别很大。”杨是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组”的专家委员,过去三年间也一直参与到方案的制定中。

  对于最新出台的《实施意见》,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均表示,改革方案中一个显著特点是“非常强调公平”。

  “教育部归纳了12个要点,大概有4到5个都是围绕促进教育公平的,比如均衡统一招生、扩大农村学生比例、取消和减少加分等,”杨东平教授表示,“对于高考改革,这次中央政府最关注的应是保障公平、促进公平。”

  以《实施意见》中“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的内容为例,文件强调将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称:“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力争到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到4个百分点以内。”

  而在今年5月,中央政府亦明确表态,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将去年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万名重点高校招生计划增至3万名,招生区域包括所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和中央部属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

  对于上述政府拟定政策,杨东平教授表示部分认同。在他看来,《实施意见》凸显“公平”原则,具有一定合理性。“跟我们现在社会中正在进行的改革很相似,以治标来换取治本的时间。先把最突出的问题解决了,极大符合了学生和家长群体对教育公平的诉求。”他评述。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就整个高考改革而言,强调“公平”仅是改革迈出的“前半步”,改革的“后半步”更为重要,那就是“应以育人为本”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在长期研究考试制度的北京语言大学(招生办)教育测量研究所谢小庆教授看来,现行高考制度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最要命的是“应试教育”,从童年起就挫伤了中国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影响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国的高考改革不是针对高考不公平,而是因为没有效率”。

  北京一所中学的校长也认为,现行高考制度把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基础教育都给绑架了。在这位从教几十年的老教育人眼中,现在的中小学已成了高考的“雇佣军”,特别是高中已沦为大学的“预备班”:

  “高考要考的内容就学,不考的不学或少学,学生匆匆忙忙把高中教学大纲规定的三年完成的计划压缩到两年甚至一年半就完成,目的是把剩余的时间挤出来向高考复习冲刺,高中的正常教学被打了折扣甚至完全扭曲。”

  在刚刚公布的《实施意见》中,在阐明改革“基本原则”时,也开宗明义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并明确提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于这一条,媒体和专家都没有很好的解读,也没有把它特别突出出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文东茅教授称。

  而有熟悉整个起草过程的相关人士透露,在此前的专家稿中,对于“育人”的主题非常强调,甚至文件的标题也曾拟为“关于育人为本的考试制度改革”,而“不是用现在这个略显模糊的题目”。

  “考试是个教育问题。考试是教育的基本制度,不是法律问题,不是公平问题,我觉得应以育人为所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我特别希望坚持的,但现在的文本中这方面突出得不够。”上述人士表示。

 [1] [2] 下一页

相关新闻:

各省高考改革方案和时间表出炉

河北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人数突破40万

“新高考”如何让高校和考生获得更多自主权

高考志愿填报存乱象 老师当专家咨询要价上万

本科一批568所院校进行一志愿发档
清华大学文史类最高分投档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