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崇敏:高考改革仍是唯分数论 但改比不改好
他被称为“奇官”,他当过知青,学校饭堂帮工,30岁开始读初中,用了20年时间一路考取博士,成为博导;在云南红河州委书记任上,他不跟上面打招呼就开展7项目改革,其中包括全国最大规模的乡镇长直选和城乡居民自由迁徙;在云南省教育厅任上,取消了中考……
10月10日,国家督学、云南省原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应邀做客东莞,并接受了记者专访。他谈教育、谈为官,也谈及自己的人生经历。对于刚刚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罗崇敏坦言:出台前,希望很大;出台后,感觉失望也大。这一轮改革没有真正回归考试的教育手段本位,还是体现着考试是教育目的,只是换了一种方法考试而已,且极有可能全面增加学生负担。
声音
本轮高考改革未从根本上改变高考本质,没有回归考试手段的本位,只是换了一种方法考试而已,实践下来,还是唯分数论。但改总比不改好,我们要积极支持和参与。
———罗崇敏谈高考改革
乡镇长直选和城乡居民自由迁徙改革,虽然现在还不受到上级乃至中央认可,但我始终认为这个改革方向是对的,时间会给我证明。———谈云南红河州委书记任上推行的改革
当时改革时已经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参考要素之一,并制定了一个厚厚的操作手册,但是很多学校为自己的升学率考虑,综合素质一栏给所有的学生都填写成:优秀。
———云南取消中考,罗崇敏认为执行有偏差效果不理想
(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行政化)3个目标都落空了,但朱时清并没有失败,他是挑战现行教育体制的实践者,他的探索是有意义的。最起码让社会大众知道,大学要是真正自主办学、自主招生,应该怎么做?
———谈南科大改革以及校长朱时清卸任
在化肥厂时我带了几个徒弟,出去进来被人叫师傅,自我感觉良好,到了学校里跟老师们走在一起,学生叫他们老师,还是叫我师傅,那感觉就不一样了,心不甘。
———30岁开始读初中,用了20年时间一路考取博士,成为博导,罗崇敏谈当时读书的动力
人物标签
罗崇敏
学者:30岁念初中,57岁成博导
改革派官员:全国最大规模的乡镇长直选+城乡居民自由迁徙
简介
云南江川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督学、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历任云南江川县副县长、江川县委副书记、新平县委书记、玉溪市委秘书长、市委副书记、云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红河州委书记、蒙自军区第一书记、云南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省政府参事。十七大党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被媒体誉为“奇官”。罗崇敏在腾讯、搜狐、新浪、新华、网易、人民等网站开通微博,粉丝、听众超过2100万人。被称为当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改革家。
谈高考改革
还是唯分数论,但改总比不改好
虽然已经年过6旬,但罗崇敏身上还是有一股“牛”劲儿,西装革履下,精神矍铄,头上未见一丝白发。一位身边工作人员说,罗崇敏一直坚持每顿饭5分钟内解决。这次在东莞演讲2个半小时,一口水都没喝。“有的干部台上讲话,讲三句话喝一口水,再讲三句话抽一口烟,这很有损形象,是对听众的不尊重。”罗崇敏说。
对于高考改革,罗崇敏称,本轮高考改革未从根本上改变高考本质,没有回归考试手段的本位,只是换了一种方法考试而已,实践下来,还是唯分数论。但改总比不改好,我们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全国高考改革。
按照罗崇敏此前设想,高考改革本应达到如下几点,一是,变一次性考试为过程考试,注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平时测评相结合,高中三年的学习成绩都要参考。第二,增加学生综合评价,参考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公益活动和个性化素质。第三,一定要实行招考分离,尊重高校的录取自主权,高考成绩仅仅作为高校录取的一个参考项,鼓励高校根据自己的条件设定标准,自主招生。第四,制定考试法,用法律法规约束招考行为,看守诚信公平。总之,就是变一次考试为过程考试;变一张试卷评价为综合素质评价;多次考试,多元录取。
在罗崇敏看来,目前上海、浙江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不仅未触及高考改革根本,还极有可能全面增加学生负担。“不分文理科,选考3门,其实以前也做过相应试点,都以失败告终。从表面看,这是增大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希望学生全面发展,实则是增加了一次‘小高考’,增加学生的负担,从技术层面说,3门选考科目按等级评分,也很容易造成考生之间分值差距缩小,一分之差就有几万学生,录取时很难取舍;若实行‘走读制’分班,很多学校在资源和师资上很难调配,很可能还是分文理科;英语考两次,更是增加了一次考试负担。”
赞同设技术类高考中职生也应允许考公务员
本次高考改革关于设置技术类高考的表述,罗崇敏则很赞同。“发展职业教育,不是喊喊口号就可以了,国家要下定决心拿出具体方案。现行学制要进行变革。我觉得学生从初中就应该开始分流,初中毕业后,应该鼓励70%的学生去职业学校,30%的人接受普通教育。”
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如何扭转?罗崇敏称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国家就业政策的引导,比如公务员考试,中职学生也可以允许参加。二是职业学校自身教育方法和专业设计上的变革,让学生在学校的这几年,确实能学到过硬的技术,提高能力,出到社会上能找到体面的好工作。三是国家要进一步完善鼓励职业教育学生的经费补助政策,提高补助标准。
对于近年来兴起的私塾话题,罗崇敏主张参照民办学校的管理模式。“允许私塾存在,学生在私塾学习后,通过一定的测评,就应该颁发相应的学历证书,跟现行教育体制对接。如果他们有能力参加高考,就要给他们高中毕业证书,允许他们去参加,由学生自己去承担考试的风险,而不能耽误了他。”
罗崇敏曾遇到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学生初中毕业,只有15岁,但非常优秀,家长在家请老师辅导,自行完成了高中阶段学习。“他们找到我,希望参加高考。按照政策,这是不允许的,因为没有高中学历,但我还是请一所高中学校,给他发放高中毕业证书,有什么责任我来担。最后,这个小伙子果然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成为当年媒体炒作的最年轻人大学生。当然,背后这一过程,当时是未向媒体透露的,当时如果报道出去,不就要出麻烦了吗?”
谈改革尝试
取消中考阻力重重效果不理想
此前,在云南省教育厅长任上,罗崇敏最“惊世骇俗”之举,无疑是2012年宣布取消云南中考。为此他曾受到领导质询:这么重要的事为何不汇报?如今,他直言,云南中考取消后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跟他当初的设想“背道而驰”了。
“我对中考改革的思路跟高考改革是一脉相承的。原来的设想是:第一,全省统一的中考取消,由各地区去组织考试。第二,大力全面推行学业水平测试。学完一科,考一科,不仅仅是考中考的7科,而是将美术、音乐等长期被忽视的科目加进去,考11课。把每次考试的成绩记录,到了中考录取时,综合看学生三年的表现。第三,出题不要太难。比如计算机等,实际上就是个操作技术,不要去难为学生。第四,把这个地区统一的学业能力考试和这个学生三年来的平常表现,综合起来确定录不录取。”
取消中考,罗崇敏遭遇重重阻力。“阻力首先是来自各学校校长和老师,他们不理解改革思路,认为11课都要考,而且每一科都是按照以前中考模式的严苛要求去考。原来中考只考7科,现在要考11课,自然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就引发学生和家长的不满。接着就反映到领导那里,省委书记就找我谈话。我原来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减负的,后来因为执行不到位,变成给学生增负担。”
虽然已经从教育厅长任上卸任,但罗崇敏对云南取消中考之后的状况,不甚满意。“一是由于学校校长和老师执行上的偏差,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二是现在录取时,有的学校并没有按照原来设计的三年成绩和地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而是自己再额外组织一次考试,以这次考试的分数来录取。第三,当时改革时已经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参考要素之一,并制定了一个厚厚的操作手册,但是很多学校为自己的升学率考虑,综合素质一栏给所有的学生都填写成:优秀。”
罗崇敏认为,当年云南中考改革遇到的问题,在以后高考的改革中肯定也会遇到,具备借鉴意义。
推广“三生教育”被告到省委书记处
推广“三生教育”是罗崇敏目前最想做的事情之一。所谓三生教育,就是指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罗崇敏说,近几年,中国每一年非正常死亡人数350万,其中大约1.6万中小学生、3000大学生非正常死亡。通过生存教育,使受教育者知生存之道,适应生存、学会生存、挑战生存;通过生活教育,使受教育者知生活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
罗崇敏推广“三生教育”的具体方法之一,是让学生写一封遗书,假设即将要离开人世,写一封遗书给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同学。“对于这一措施,就有人曾到省委书记处告状,说现在中小学有这么多学生想自杀,这样做岂不是鼓励自杀?但是,我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学生去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学会对生命尊重、敬畏。”
谈为官
有些改革上面不许也要做
罗崇敏真正被大众所熟知,是从2004开始,他在云南红河州委书记任上,推行的7大改革。这七项改革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在今天看来都有点惊世骇俗的改革:乡镇长直选和城乡居民自由迁徙。他的身上也被打上了改革派官员的标签。
有人说,罗崇敏为官,时常不跟上面打招呼就独自行事,胆子大得很。有领导甚至开玩笑地说,罗崇敏是“猫小老鼠大,上面管不了”,觉得罗崇敏“走得太快”,甚至不听话。罗崇敏也开玩笑地说:“只要你不是一只病猫,懒猫,就一定能管得住老鼠。”
“作为领导干部,就应该有担当,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做不了后无来者的事,但一定要做前无古人的事情。除了发展以外,我一定要搞改革,搞改革,肯定会受到上上下下的制约,但我做的都是符合社会大潮流的事情。比如当时中央发文件不让做工业园区,我就是做了工业园区,省委书记批评过我,但是现在看来,这件事情是做对了。我们做的乡镇长直选和城乡居民自由迁徙改革,虽然现在还不受到上级乃至中央认可,但我始终认为这个改革方向是对的,时间会给我证明。”罗崇敏说,其中当然也有“技巧”。“比如当时搞公民迁徙自由改革,我是自己默默搞,只要求州内媒体录影存档,不允许公开报道。后来新华社副总编找到我,说时机成熟了,可以公开了,我才公开。有的人认为我好像是作秀,是为自己捞政治资本的人,但他们的判断错了。改革只要不发生社会震动,只要能控制住局面就可以进行;如果你控制不住局面,后果由你自己负责,谁也不会为你负责。小小一个州委书记算什么,一下子就可以把你灭掉。”
抓贪官也要治理“庸官”
罗崇敏说,现在我们注重抓贪官,但是还没有注意到要治理“庸官”。很多干部已经有了职业怠倦感,抱着中庸的态度去做官,尸位素餐,认为不做事比做事还安稳,混到一定时候,提拔自然有份。这一类“庸官”的危害性有时候比贪官的危害还大。
“现在上面抓得严格了。有一些地方建好了新的办公楼,都不敢搬进去;有些领导干部整天忙着再花钱去做隔间,把办公室一部分‘伪装’成会议室,减少办公室面积;甚至一些建好的行政服务中心,都放着不敢用了。这其实就是庸官的一种表现,这是对纳税人血汗的极大浪费,不用就拍卖嘛。”罗崇敏说,他在任云南红河州委书记时,也把握州府搬迁的时机,将4套班子整合在一起建了新大楼,当时被外界称为“西南边陲的小白宫”,中纪委、国家统计局也都下去核查。但核查的结果是,花了2亿多,就解决了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州纪委机关各部门的办公楼,人均占有面积并不超标,而且是建在一座荒山上,只是设计得有些气派,花钱着实不多,受到他们的肯定。“虽然现在管得比较严,但也不能风声鹤唳,只要符合规定,特别是为群众办的事情,还应放手去做。”
谈人生经历
并无大理想只追求做什么像什么
罗崇敏说,其实他也没有多大理想,多高的追求,只是追求做什么像什么,“扫厕所都想比别人扫干净一些”。在不同的时期,做了顺应潮流的事情。“我早年的选择都是被动的。初中毕业成为下乡知青,原可以被推荐读大学,第一次名额被别人顶掉了,第二次自己干脆不愿意去了,直接到县城化肥厂当了工人。工人当了9年,化肥厂倒闭了,我又被安排到江川一中做炊事员。”
做炊事员时,罗崇敏萌发了做老师的念头。“在化肥厂时我带了几个徒弟,出去进来被人叫‘师傅’,自我感觉良好,到了学校里跟老师们走在一起,学生叫他们老师,还是叫我‘师傅’,那感觉就不一样了。心不甘。”为此,罗崇敏拿起了初中课本,考高中,考大学,一路读了博士,成了博导。其中,光专科文凭,就拿了3个,博士连考3年才如愿以偿。“能够坚持下来,一方面是因为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大家都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了,读书是潮流;二是我已经把读书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天不看书就感觉不对劲,不习惯。”
38岁时,读书带来了罗崇敏最重大的人生转折。“当时我已经从学校炊事员,升为学校缮写员(刻蜡版)。县政府办公室需要一名秘书,我正好有一张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个函授秘书专业学历,就幸运地被选中。那个时候,我想,都快四十岁了,这样子已经很不错了吧。没想到没过两年,又让我任副县长。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知识匮乏和能力的恐慌。”罗崇敏打趣说,“我在学校打杂时,一次县教育局长来视察,校长让我倒开水。我胆小不敢抬头,倒了三四次水,都没看清局长什么样子。现在轮到我要在众人面前讲话了,惊得浑身打颤。唯有继续学习,充实自己。”
罗崇敏坦言,从副县长一路向上,到州委书记、教育厅长,读书对他的升迁起了很大作用。“但我一开始读书,并没有功利的想法,但是读的书多了,能力上去了,功利自然来到了。现在不少三四十岁的干部,觉得自己好像升官无望了,就过上了‘动物般’的生活,整天吃饭、打麻将。其实倒上一杯茶,拿起一本书,把自己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学会跟孤独相处,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南方都市报)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