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老师建议:别再错下去,中考阅读要这3步
沪江网校张梁老师:语文专家,学科带头人,注重通过听说读写多种方式,同一主题下将历史文化等知识融合、贯通于阅读写作。其学生多荣获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现场作文大赛一等奖、古诗文大赛一等奖、中学生现代文阅读大赛一等奖等众多奖项。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经常思考怎么简单说明阅读与作文的关系,直到一次在课堂上和同学们讨论,大家头脑风暴,偶得灵感,概括为阅读即“我认识世界”,作文即“向世界表达自己”。阅读是通过语言文字,读懂他人的思想感情,增长自己的知识素养,偏重“吸收”;作文是通过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告诉给他人、社会,偏重“表达”。但无论是“吸收”与“表达”,本质上都属于“交流”。
有效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
“交流”是双向的,所以阅读不应该是被动的“吸收”。
不少同学在阅读时浅尝辄止,认识字词,看完情节,就觉得自己完成任务,造成“阅读量很大”的幻觉。真正到了考场上,一道道题目摆在眼前,这些同学才开始慌了,痛斥老师题目出得“变态”,最终答题要点不全,条理不清,对作品内核挖掘不深。
所以,在阅读中一边是吸收他人的思想或情感,一边应该打开自我,拿出自我的知识储备,情感经历储备,与之激荡,与之融合,达至“共鸣”。这样子才是真正的读“进去”了,才能称之为读“出来”了。
融入情境,不做冷眼旁观者
当然读懂字、词、句是理解全文的基础,这是阅读的第一步;当词句中有比喻义,借代义或者别的一些修辞方法写作手法时,要吃透真正含义,对理解文章至关重要,这是理解全文的关键;作者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为文章的主旨,作者想要和我们交流的本质。
在阅读时要能够进入作者营造的意境,不能太“冷静”若旁观者,当读到《背影》时,车站路台,蹒跚步履,可以把自己放进去;当读到《故乡》时,闰土就是你从小到大熟识的故人;当读到《出师表》时,生死存亡之秋,临表涕零之感皆如身受。例子举不完,只想说如果同学们没有这样子的感想,那就是融入作品的程度不深,必然对中心主旨难以“共鸣”,读是读了,懂没懂就不考虑了。
当真心融入阅读的情境之中,你可能就不再觉得这是一件苦差事,我在与同学们分析讲解阅读题目前,对文章谈的很细,宏观微观概不放过,往往都要讲到我由阅读而引发的真实感受,同学们有了老师作伴,一方面有了主心骨,同时在听老师的经历教训时,通过老师和作者的“交流”,自然消解了对于阅读作为“题目”本身的敌意,也愿意和老师进行“交流”了。
自然成习惯高分还会远吗?
这种训练一开始可能是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到后来就成为同学们的一种自觉,你还没注意到,但它已经开始起作用了。你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不再是孤立的,自然而联想到了相似或者相关的文章以及自己生活中的积累,那么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深刻得多,对于探寻文章的主旨就更有帮助,也就达成和作者的“交流”了。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